世界球精选!微纪录片丨用奋斗“治愈”岁月的乡村“生活家”
视频背后的故事①:“移”出一个新天地
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,移民王哈车说:“从大山里移民到红寺堡,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用再‘靠天吃水’,干什么都方便了。”
(相关资料图)
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隆惠村移民说:“今年我们种了86棚菇,满满当当。”
星海镇的草莓大棚。
从早期的“吊庄移民”,到“十二五”“十三五”时期的移民搬迁,宁夏开展过6次大规模政策性移民搬迁,安置人数达123.26万。其中,红寺堡区于1998年开发建设,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,搬迁安置“贫瘠甲天下”的宁夏南部西海固山区贫困群众23.5万人,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。
“挪穷窝”展现政策担当,“斩穷根”依靠产业发展。
正如电视剧《山海情》片尾所写:“从穷乡僻壤走到富饶美好,这不是理想,而是一群人的真实经历。更是时代大潮写给每个人波澜壮阔的史诗。”多年来,在党的领导下,投身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的一批批建设者和我区移民群众,用勤劳和奋斗写下了属于他们的“高光”时刻!
视频背后的故事②:做强肉牛产业“芯片”
一到四月,固原市西吉县新营乡上岔村马德虎的日子就分外忙碌。一大早喂完十七八头肉牛,他就得去地里忙活,忙到傍晚回来时,刚扒两口饭,又到了喂牛的时候。
“我种了40多亩青贮玉米,这可是肉牛的口粮,一点都不能马虎。”忙了一周多了,4月16日是周末,马德虎给自己放了半天假,顺便邀请记者去看他家母牛生下的小牛犊。“这3个牛娃子最大的3个月,其余2个刚满月,长得真滴俊得很。”
看着面前这头活蹦乱跳的“花脸”牛犊,马德虎有些伤感。原来,前两天有人上门买牛,一眼看中了“花脸”的妈妈,最终以一万八千元的价格买下,在15日晚上连夜拉走了。
马德虎和他的肉牛。
“家里的每头牛他都舍不得卖。‘花脸’的妈妈是马德虎牵到家里的第一头繁育母牛,是头特别漂亮的西门塔尔牛,它育的牛娃存活率很高。得益于良种繁育,大家的牛越养越好,越养越多,不卖的话,牛棚都快‘住’不下了。”上岔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帮笑着说。
种业是肉牛产业的制高点,也是也是肉牛产业发展的“核心芯片”。近年来,我区大力推进种业创新,建成运行中国(宁夏)良种牛繁育中心,预计2023年底种公牛、种子母牛存栏达到100头和500头,年生产优质冻精200万剂、胚胎500枚。
西吉县是宁夏肉牛养殖第一大县,有西北地区最大的村级活畜交易市场——兴隆镇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。但在2017年,西吉19个乡镇只有17个冷配改良点,基础设施简陋,技术力量薄弱,肉牛受胎率低。技术提不上去,良种繁育的成本也随之居高不下。在西吉县打造肉牛产业强县的过程中,肉牛良种繁育发挥了关键作用。近年来,在标准化规模养殖和“家家种草、户户养畜,小群体、大规模”并举的发展路子下,西吉逐步实现由“数量型”肉牛养殖大县向“质量型、效益型”肉牛产业强县的转变。
“截至目前,西吉县的肉牛冷配改良点增加至82个,布局合理,设施也越来越完善。”4月19日,西吉县畜牧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王自谦介绍,除了冷配改良,县上还大力实施肉牛“见犊补母”政策,对饲养基础母牛的农户,每繁殖成活1头良种犊牛,补贴基础母牛500元,6年来补贴繁育母牛53万头。
上岔村作为其中的一个肉牛养殖示范村,成功把草畜业、肉牛良种繁育、产业振兴画成一个人人参与、循环发展的“同心圆”。
“西吉县肉牛良种率已超过90%。”西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戴华盛告诉记者,接下来,西吉将聚焦肉牛深加工,引进龙头企业,开发生产特色化、精细化的肉制品类,以供给引导消费,延伸产业链条,推动乡村产业接二连三、全链条升级。(宁夏日报记者 王瑞 文/图)